
“不必仰望他人,自己便是风景。若为迎合他人而修剪枝桠,生命之树终将失去蓬勃生长的野性。”——莫言
不必匆忙,不必火花四溅。不必成为别人,只需做好自己。毕竟,静默处自有惊雷。
在《天道》中,丁元英明明可以活得光鲜舒适,却偏要窝在古城闷热的出租房里,吃1元的地摊馄饨。
甚至被家人抱怨不回家就是不孝顺,不回家就是在外面惹上了事。
但是,实际上丁元英解散私募基金,去古城隐居,只是为了“一个人清净清净”,但是这却成了他人眼中“自讨苦吃”的选择。
从中我们可以发现:
当我们被“应该这样活”的规训所裹挟时,独处不是逃避,而是守住内心的一片净土。毕竟这个世界比生存更累的,是要按照别人的标准活出该有的样子。
01 我就想活个明白,不是跟谁论高低
丁元英拒绝回家,而是选择“躲”在古城,本质就是拒绝“应该这样活”的道德绑架。
就像丁秋红抱怨和丁元英说话很累,期望他帮着劝父亲改造茶馆多盈利,关心他不回家是不是遇上了事。
但是,这些看似被需要的背后,都是在用自认为的标准,强加给丁元英“必须应该”要做的事。
也就是所谓的,成功就应该衣锦还乡,有钱就要承担家族责任,年长就要干涉晚辈的选择等等。
殊不知,这种约定俗成的标准,却往往会让一个人在外界喧嚣的声音中活得越来越累。
就像丁元英和韩楚风聊天时说的那样:“反感而屈服着,哪个不想清静?可周围所有的一切都推着你随波逐流,根本就由不得自己。”
而丁元英拒绝回家,其实就是因为他明白家人索要的不是陪伴,而是符合他们所期待的你。
但是,不回家并不意味着逃避责任,丁元英特地从8万美金中拿出5万作为父母大病应急的钱,就是在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。
反观现实中,太多人困在“必须要回家”、“必须要结婚生子”、“必须要成功”的枷锁中。
在被催婚时强颜欢笑,被亲情借钱是打肿脸充胖子,甚至为了维持“孝顺”的脸面,放弃自己所有的生活节奏,只为他人夸一句“承欢膝下老有所依”。
但是,正如陈忠实所言:“生命长远,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,不如生命短暂,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。”
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,而是由自己选择的,与其开始一种你需要逃避的高压生活,不如按照自己的心意过好每一天。
就像丁元英选择去古城而不是回家,就是在告诉我们:真正的成熟,是学会在亲情以及外界的羁绊中找到独处的空间。我们可以承担应有的责任,但是也要拒绝活成他人期待的提线木偶。
或许,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,才能完全的成为自己。
但是,只能在他人预先设置好的赛道中奔跑,只会越活越累。
02 独处是智慧的开始,是生命自由的回归
丁元英宁愿在古城吃1元的地摊馄饨,住着没有隔热层的闷热出租房,每天听着重复的黑胶唱片,也不愿意回家过所谓吃喝玩乐的“好日子”。
本质其实就是他在用他人眼中的苦日子,拒绝低效的社交,回归独处的生活,从而以最专注的思考去寻找文化属性的答案。
但是事实上,回家与否从不是关键,关键在于回家后能否不被家里的人情世故所裹挟。
毕竟,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丁元英的行事作风,连他的妹妹都说和丁元英说话很累。
而正是这种极致的认知,让丁元英越活越清醒,但是却反而越来越像个“异类”。
就像韩楚风曾用尼采的话评价丁元英:“那些独处的人,不是因为想孤独,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同类。”
如果丁元英回家,而不是去古城,这个几乎没人认识他的地方。
那么他只会更觉格格不入,但是却又不得不处理家里的世俗来往,可他的行事作风不被理解,只会得罪更多的人,引起更多的误解。
但是,在现实生活中,更多的人往往是无法忍受孤独,却又不能真正享受喧嚣。
诸如在热闹的聚会后更感孤独,出门在外打拼很多年再回老家时倍感不适应,闲暇时刷手机填补无聊空洞的时间却更觉无聊。
但是,却很少有人像丁元英这样,主动的走进无人问津的清净地,与自己的内心对话。
正如,温尼科特曾说过:“拥有独处能力是情感成熟的标志。能在空房间安坐者,方有力量应对复杂的人间事。”
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,可以做些无用但能让人放空的事,也能让一个人的心静下来,不再浮躁。
毕竟有时候,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。人要么在孤独中升华,要么在庸俗中沉沦。
要知道独处滋养灵魂,放空方能找回初心。唯有享受孤独中的深度思考,才能觉悟出轻装前行、重新出发的力量。
否则路越走越累,心灵的枷锁越来越多,人只会陷入无尽的喧闹中,不得清净。
但是,当你学会享受独处,愿意独处后,你就会发现,外界的喧嚣不过是过眼云烟,内心的丰盈才是真正的安稳。
写在最后
罗曼罗兰曾说过:“独处是心灵的庇护所。当世界如暴雨倾盆,静默独处的空间,便是收容灵魂的屋檐。”
静下心来,世界会变得温柔,即使外面喧嚣无比,也能守住内心一片清净的桃花源。
而丁元英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心,就是在于他用自己反常人的活法,证明了人生从不是只有一种答案。
真正的自由和豁达,也并非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,拥有说不的权利和底气。
毕竟在现实生活中,有太多源自于外界的压力,诸如摧婚、摧生、摧买房、摧工作、摧合群等等。
或许,还会因为个人的选择,面临家人的不理解。
这时候,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的空间,这并非是逃避责任,而是在用孤独给自己的灵魂充电,为了更好的重新出发。
同时,我们更要脚踏实地的努力,用时间证明自己的选择,才能有底气对不想要的生活说不,否则一切只是空谈。
毕竟,丁元英能把自己的生活,过成他想要的节奏,离不开他赚钱的能力和极高的认知。
愿我们既有融入喧嚣的能力,也有享受孤独的勇气,更有丰盈自己的实力。